0

为何关羽封神 诸葛亮没【精彩5篇】

浏览

4650

文章

5

篇1:如果大耳统一天下后,他会不会砍了诸葛亮和关羽?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大耳朵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指的刘备了,但是很多网友也说了这个人其实还是蛮可惜的,虽然目标一直是光复汉室,但是最终也是没有实现啊,但是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刘备真的得了天下之后,那么他到底会不会去学以前的皇帝杀功臣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来分析分析吧!

如果汉昭烈帝最终夺取了天下成为中兴之主,可以肯定无论是诸葛孔明还是关云长都不会有鸟尽弓藏之虞。

首先昭烈帝是一位非常善于换位思考的人,很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允许自己人生留下这样的遗憾。其次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君臣关系只是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团队所具有的特殊情况,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惯例。大多数君臣都做到了有始有终。参考一下三国之前的东汉光武帝君臣和之后西晋晋武帝君臣,就可以得知“杀功臣”这种事在当时并不流行。

即使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不杀功臣的开国之君也是占大多数。夏商周自不必说,即使是权欲强烈的秦始皇帝也没有对李斯、王翦等人大开杀戒。东汉光武帝不仅没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的结果几乎堪称圆满;而西晋不仅不杀功臣,对待降王都十分厚道;此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纵然是乱世,但杀功臣自毁长城的鲜有耳闻;隋文帝确实整死了高熲,是出于私怨而非政治清洗;唐高祖杀刘文静也是因为刘文景四处得罪人在前;宋太祖、辽、金、元也没有杀功臣的情况(西夏主元昊杀野利兄弟也是中了反间计)。

由此可知,夺取天下之后杀掉功臣良将的朝代不多。只有汉高祖、明太祖二人具有代表性。

但是,即使是昭烈帝刘玄德像汉、明二祖那样行事,被清洗的也绝对不会是关云长或诸葛孔明这些旧臣故人,因为任何一个王朝想要长治久安都必然需要一个靠得住的贵族阶层,而这个阶层的来源往往就是开国帝王的“自己人”。再以汉、明二祖为例,汉高祖夺取天下之后“所封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初置十八侯中,丰沛砀占有十一席。至于杀韩信、诛彭越、灭英布主要因为这几位都是外人。而明太祖虽以雄猜著称,但徐达、汤和等淮西旧部都没有受到整肃。刘伯温虽不得其死,但刘家诚意伯的世爵却在青田刘家世代相袭,与国同休。而被清洗的胡惟庸、蓝玉等人也不是明太祖嫡系。

也就是说,真要是昭烈帝要搞“吐故纳新”,那被那去开刀的也只有可能是法正、魏延这些后来加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羽立军令状没完成诸葛亮为什么没杀他?马稷却成第一个替罪羊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斩马稷就是因为马稷立下过军令状,但是街亭失守诸葛亮只能把他杀了。但是关羽当年也有立下过军令状,最终没完成也没被杀,只能说军令状也是要看人的,如果你可有可无的话还能起到稳定军律的作用,杀关羽就有点太牵强了,叫得不偿失。对于诸葛亮来说自己北伐的策略也有失误,只是刚好马稷不遵守命令,想找个理由开脱都不行了。

军令状就是保证书,如果立军令状之人没有完成许诺的任务,必须接受相应的处罚,一般来说,这处罚就是付出生命。

演义中有许多立军令状的情节,赤壁之战时,周瑜要求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自立军令状,最终通过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另外,关羽和马谡也向诸葛亮立过军令状,虽然他们都没有完成任务,但诸葛亮对两人的处理方式却不尽相同,放过了关羽而杀掉了马谡,这是为何呢?

一、关羽立军令状时,诸葛亮刚刚出山辅佐刘备,虽然他在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赤壁之战时表现出色,但从地位和资历来说,是不如关羽的。如果硬要杀关羽,刘备肯定不同意,自己也没法在刘备身边混了。

更重要的是,关羽立军令状的后果,完全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是诸葛亮事先计算好的。在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计划中,曹操是不能死在赤壁之战中的,如果在华容道安排别的将领,曹操基本就完蛋了,只有关羽能够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所以,他没有杀关羽。

结果和诸葛亮预料的一样,关羽在华容道放过了曹操,而诸葛亮通过放过关羽既树立了威信,又卖了个人情,还让三分天下的计划得以实现。一箭三雕,十分高明。

二、马谡的情况就和关羽大不一样了。别看马谡只是一个小小的参军,但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不一般。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马良私交甚好,诸葛亮待马谡像亲弟弟一样。而且,马谡有些本领,诸葛亮又很器重他,把他当做重点培养对象。所以诸葛亮才会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参军去作为前锋,想让马谡在街亭展现才华,他认为马谡可以做到。

可是,马谡却办砸了。街亭失守,让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功亏一篑,只能放弃占领的三郡退回汉中。行动失败,总要有人负责。其实,马谡是可杀可不杀的,但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又赏罚分明,所以不杀马谡难以服众,不杀马谡对战败没有交代,马谡就只能一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羽张飞死后都被封神,为何诸葛亮没有?

全文共 2154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历史人物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了,他们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的文臣武将,而之所以出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而在民间,关羽和张飞死后都被封了神,甚至刘备和赵云都被封了神,但是唯独诸葛亮并没有被封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关羽张飞封神,诸葛亮名气这么大却没有被封神?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要想成神,首先是生前必须建立赫赫功业

这一点,诸葛亮完全满足。同时代的东吴大帝孙权高度评价诸葛亮: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在孙权看来,诸葛亮的功业便是与商朝的名相伊尹,周朝的名相周公相比,也犹有过之!应该说,诸葛亮辅佐的蜀汉,在影响上虽不如商周,但是,单就诸葛亮的个人魅力来说,在封建时代两千年中,算是最有资格和伊尹、周公比肩的名臣了。

编写《三国志》的陈寿也赞叹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一般,不过政治才华卓越,堪比春秋时期的管仲、两汉时期的萧何。许多人都认为陈寿对诸葛亮有偏见,但便是陈寿,也认为诸葛亮乃是一代名相。2、其次,要想成神,必须在死后为百姓、官府建庙祭拜

诸葛亮死后,不单单是在蜀汉,天下许多人都为之痛心。后代更一直有百姓为之祭奠。《三国志》中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仪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各地官民都请求为诸葛亮建庙(祠庙)。此事引起了后主刘禅的不满。他特别下令,私自祭祀大臣,不符合朝廷礼仪。有官员就建议,不如在成都修建一座诸葛亮庙,让大家统一去那里祭祀。可刘禅还是不同意。

百姓们对诸葛亮太热爱,竟然冒着违法被抓的风险,私下在道路上祭奠诸葛亮。一直到诸葛去世二十九年之后,因群情汹涌,官员们一再恳求,刘禅才不得不同意在沔县为诸葛亮建庙,并严令取消民间一切祭祀。

诸葛亮曾经七擒孟获,以仁义平定南中,因此,即便是在蜀汉政权灭亡后,南中百姓也头缠白布,脚穿镶白边的鞋子,为诸葛亮戴孝。

因此,诸葛亮不但生前有赫赫功业,死后也有自己的庙宇,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封神的标准。

可是,为何无论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道家典籍中,别的名臣将相都被封了神,却没有一种说法提到诸葛亮成神呢?3、为何诸葛亮在民间却无法封神

老叶喜欢读《西游》,发现里面通臂猿猴说的一句话,恰恰可以解释这个谜团: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古人认为天地生灵可以分为五虫,蠃鳞毛羽昆。按照古人的划分,人类也是五虫之一,具体属于没有毛发的蠃虫。通臂猿猴提出,天地五种生灵中,有三种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受阎罗王管辖。具体是哪三种呢?即佛、仙、神圣三种。

佛,是通过修佛,成就长生者;仙,是通过仙道,成就长生者。这神圣是什么呢?在古代,神圣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简单混同于神仙。《西游记》中巡海夜叉看到孙悟空推水而来,就问道:“那推水来的,是何神圣?”第二种,特指是圣人,即通过修儒,成就长生者。

在时下不少修仙小说中,不但修道修佛可以成仙,修儒也可以成仙。这中说法其实古已有之!无论是在《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都提倡三教。三教的观念在具体的地方有不同,不过总体来说即儒释道三教。孙悟空告诉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这里的养育人才,其实就是入世济民的儒家。也就是说,在西游世界中,儒家的那些大名士虽没有修道,也没有修佛,但同样可以长生,他们得道之后,被称为神圣,或者说圣人。

比如我们常说的孔圣人,还有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他们都是道佛之外的得道者,得道的根底多是在儒家。我们再看诸葛亮。诸葛亮没有封神。只因,需要成为道教或者佛教中人,才能被封神。比如说,关羽,那是先成为张天师麾下护法神将,成为崇宁真君,后来才有资格成为关圣帝君,伏魔大帝。关羽又受了普净和尚法戒,方才入了佛门,成为佛门护法伽蓝。

可是,诸葛亮乃是彻头彻尾,百分百的儒家士大夫。除了在《三国演义》中,说他曾披发仗剑作法,俨然妖道模样,在正史中,诸葛亮一直和道佛无关。

他就是一个正统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大夫。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诸葛亮一直都是这么一个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这和道家超然物外,和佛家四大皆空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故此,诸葛亮不能成仙,也不能成佛,他注定了只能成圣。

此前我们也曾经提到,古代各种建筑功用各有不同:庙是用来祭拜神仙的,祠是用来祭拜祖先和圣贤的。其实,当时也好,后世也罢,严格来说,祭祀诸葛亮的,都是祠而不是庙。比如大家百度“诸葛庙”,就会发现是杜甫写的一首诗,里面第一句道: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可见,杜甫去的其实不是诸葛庙,而是武侯祠。庙只是后世百姓的俗称。

因此,我们说诸葛亮虽然没有成神,但人家已经成圣。古语有云:“神于天,圣于地。”神仙一般来说,都高高在上,住在天庭。圣人则与百姓同甘共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活在大地之上。就如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一样,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不过,都让人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得知关羽被杀后,诸葛亮为什么非常淡定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据说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

是因为诸葛亮特别了解关羽的性格,知道在这次的战争之后,关羽必然不可能会有好下场。其他的人知道关羽死掉之后大家都嚎啕大哭,只有诸葛亮表现得非常平静,这是因为诸葛亮早就已经知道关羽的下场,因此就平静地说出生死有命。

一、关羽死的说法

有人认为在这一次的战争过程中,好像死的有一些蹊跷。所有人都会怀疑在这一个蜀国有着很多的将领,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会选择去支援关羽?要知道当时刘备早就已经带领军队,就是已经看中这一块富裕的地方,当时刘备也会按照诸葛亮的计划,然后去攻打益州,把这一个地方就直接留给了关羽和诸葛亮。在这一个阶段为什么就没有选择去救援呢?在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关羽性格的问题

性格确实比较差劲,仗着自己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因此总是会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完全没有把一些将领放在眼中,这种不可一世的态度必然也会留下很多的隐患。在战场上本身就是刀剑无眼稍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葬送自己的一辈子。

三、为人处事能力特别的差

孙权曾经提出打算让光遇去迎娶孙权的女儿,可没有想到关羽在听到之后表现的很是强烈,根本就不愿意接纳这一个建议,而且还破口大骂。其实这样的一个做法,很显然就已经破坏两个国家的关系,导致两者之间的联盟彻底的破裂,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到一个非常危急的情况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这确实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处事的人,如果能够把这个局面处理好,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可是如今就直接战死沙场,真是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羽有个军师堪比诸葛亮,提了三个建议,可惜关羽只听了一个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关羽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很熟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文丑”、“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可谓是三国最著名的武将,其忠勇至今为人们所崇拜。也许由于关羽自身的强大,他为人过傲,看不起泛泛无名之辈,也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败走麦城。其实关羽当时手下有一谋士堪比诸葛亮,给他提了三个极好建议,只可惜关羽只听进去了一个。

在三国时代诸侯纷争,光拥有超绝的武艺是不够的,比如被世人共同赞扬的“人中吕布”。同时拥有武艺和智慧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过主将要是能够拥有一个有谋略的人辅助,也可以补充这一不足。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就有一个非常有谋略的辅助。多次提出能够扭转战局的建议,可惜关羽没有全听。

这个人就是不怎么有名的王甫。

王甫本来是益州刘璋的属下,后来刘璋把益州让给刘备之后,王甫也归顺了刘备。出于自身的政治考虑,当时刘备把一批旧臣派到了别的地方任职。王甫就被派到了荆州辅佐关羽。当时辅佐关羽的一号谋士是马良。所以王甫刚来的时候,关羽并没有特别留意这个益州旧臣。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甫很快就显示出了他的战略才能。

第一次是东吴任命吕蒙为东吴大都督的时候。王甫立刻就察觉到了东吴的用意,吕蒙是东吴位数不多的名将,文武双全。王甫断定东吴已经开始对荆州动手了,赶紧建议关羽修建烽火台。这一举动让东吴头疼不已,却又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二个重要的建议是用人。当时有个刘备特别重视的人,叫做潘俊。这个潘俊据说是诸葛亮的表哥,又在刘备创业最早的时候追随刘备,所以刘备给的他的官职也很大。可是关于这个人一向重武轻文,对士兵好,对士大夫非常不屑。于是这个潘俊心中的不满就越来越大。

当时关于打樊城的时候,王甫就看出来这个潘俊不是个能同甘共苦的人,劝关羽换掉镇守荆州的潘俊。出于潘俊的身份考虑,也因为潘俊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关羽没有听从王甫的建议,后来潘俊暗通孙权,把荆州的核心机密泄露给东吴,直接导致了“失荆州”事件。

关羽败走麦城往汉中退的时候,王甫给了最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让关羽从大路上走,但是关羽却没有听从,选择了从小路上走。结果中了东吴的伏击,父子两人都被生擒了去。

三国里能人谋士太多了,以至于像王甫这样的小人物没有太多的出场机会。王甫虽然露脸不多,但是每次他出场的时候都能提出至关重要的建议。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谋臣,即便是在历史长河中没有那么闪亮,但是偶尔的出场他们的智慧就能够惊艳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